彭艳菊
姓名: |
彭艳菊 |
性别: |
女 |
|
职称: |
正研级高工 |
学位: |
博士 |
|
电话: |
010-62846744 |
传真: |
|
|
Email: |
pengyj408@126.com |
邮编: |
100085 |
|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安宁庄路1号 |
|||
教育经历: 1994.09—1998.07 太原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8.09—2001.07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4.09—2008.1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固体地球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1.07—2001.12 中共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习员 2002.01—2004.12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4.12—2012.12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副研究员(2006起任综合减灾研究室副主任) 2012.12—2020.0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正研级高工,综合减灾研究室副主任 2020.08至今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正研级高工,地震灾害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8.07—2019.01 美国肯塔基地质调查局,学术访问
|
||||
社会兼职任职: [1] 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委员 [2] 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 [4] 北京市、天津市、海南省等多省市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 [5] 西藏自治区应急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6] 浙江、贵州、陕西等多省份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专家 [7] 国家一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 |
||||
研究方向: 利用钻探、物探、地脉动等手段,研究特殊工程地质条件下的场地土动力学特性及场地地震效应; 根据海域场地勘察和室内土动力学试验,研究海域场地效应、海域地震地质灾害机理; 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
||||
学科类别: 工程地震、地震地质灾害、固体地球物理、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
||||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22YFC3003503-07): 场地条件对海域地震动的影响研究,2020-09至2025-12,负责人 [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17YFC1500403-06):海域场地条件特征及场地分类方法,2018-01至2020-12,负责人 [3] 所长基金重点项目(ZDJ2017-28):用Vs30表征京津冀城市群场地地震动效应,2017-01至2019-12,负责人 [4]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011ZX05056-001-01):大型油气及煤层气开发子课题——荔湾3-1陆坡区区域地质勘察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专题—南海北部陆坡地震危险性评价研究,2011-01至2012-12,负责人 [5] 中国地震局公益性行业专项(2007-8-50):地震动参数场地条件调整技术方法研究,2007-07至2010-07,负责人 [6] 所长基金重点项目(ZDJ2007-7):基于第四纪地质与剪切波速的场地类别划分方法研究,2007-01至2009-12,负责人 [7] 财政部重点科技专项子课题,工作组3任务组2:地震带参数与潜在震源区地震空间分布函数确定,2007-08至2009-12,负责人 [8] 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子课题(2006BAC13B01-0304):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年平均发生率评价方法研究,2006-01至2008-12,负责人 [9] 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子课题(2006BAC12B02-01-5):大型水利与海洋平台工程结构地震动输入研究,2006-01至2008-12,负责人
|
||||
代表性论文: [1] Peng, Yanju & Wang, Zhenming & Woolery, Edward & Lyu, Yuejun & Carpenter, N. & Fang, Yi & Huang, Shuai. (2020). Ground-motion site effect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J]. Engineering Geology. 266. 10.1016/j.enggeo.2019.105395. [2] 周星源,彭艳菊,方怡,等. 渤海海域软土层土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研究 [J]. 震灾防御技术, 2021, 16 (01): 91-104. [3] 江志杰,彭艳菊,方怡,吕悦军,修立伟,黄帅.北京平原地区VS30估算模型适用性研究[J].震灾防御技术,2018,1301:75-86. [4] 黄雅虹,吕悦军,彭艳菊,沙海军.海域工程场地液化判别中震级取值问题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8,37S1:3765-3774. [5] 黄帅,吕悦军,彭艳菊.基于永久位移的边坡地震稳定性安全评价方法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6,49S2:120-125. [6] 蒋其峰,彭艳菊,荣棉水,吕悦军.渤海海域粉质粘土阻尼比对反应谱影响的定量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2906:2897-2904. [7] 蒋其峰,彭艳菊,吕悦军.渤海海域软表层厚度对反应谱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34S1:238-246. [8] 蒋其峰,荣棉水,彭艳菊.动剪切模量比对反应谱影响的定量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5,4503:876-885. [9] 蒋其峰,彭艳菊,荣棉水,吕悦军.渤海海域粉质粘土动力学参数的统计分析[J].震灾防御技术,2014,902:252-262. [10] 张力方,徐杰,彭艳菊,计凤桔,吕悦军,周本刚.东海地区新构造运动研究[J].地震地质,2014,3603:692-705. [11] 彭艳菊,吕悦军,徐杰,荣棉水,张力方,王俊勤.渤海地区地震危险性特征及对工程抗震设防的启示[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2701:18-28. [12] 刘育丰,彭艳菊,王俊勤,沙海军,吕悦军.渤海海域海洋平台抗震设防标准研究[J].震灾防御技术,2012,702:111-120. [13] 彭艳菊,吕悦军,鄢家全,唐荣余,王俊勤,李家刚.基于渤海地震环境的海洋平台抗震设防标准初步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2,06:14. [14] 彭艳菊,吕悦军,施春花,张力方.北京平原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及地震效应[J].国际地震动态,2012,06:145. [15] 张力方,吕悦军,彭艳菊,马晓玲,宁亚灵.考虑地震构造背景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光滑方法在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价中的应用[J].震灾防御技术,2012,703:261-272. [16] 谢卓娟,吕悦军,彭艳菊,兰景岩,张力方.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地震活动性研究[J].地震,2012,3204:11-21. [17] 谢卓娟,吕悦军,彭艳菊,张力方.东北地震区小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及其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影响研究[J].中国地震,2012,2803:256-265. [18] 彭艳菊, 吕悦军, 施春花,张俭玺.北京平原区基于第四纪地质和剪切波速的场地类别划分[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1, 31:108-114. [19] 吕悦军,彭艳菊,施春花,兰景岩.北京地区中硬场地地震动效应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3105:523-528. [20] 彭艳菊,张力方,吕悦军,谢卓娟.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确定方法的比较[J].中国地震,2011,2704:376-385. [21] 彭艳菊.北京平原区基于第四纪地质与剪切波速的场地类别划分[A]..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第31卷增刊[C].:,2011:7. [22] 史丙新,张力方,吕悦军,钱海涛,彭艳菊.天津滨海场地土动力学参数研究[J].震灾防御技术,2010,503:288-298. [23] Yanju Peng, Yuejun Lu, Jiaquan Yan. Et.al. A preliminary study on seismic design criteria of offshore platforms in Bohai sea of Chin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09,19(2):223-231. [24] 施春花,吕悦军,彭艳菊,唐荣余.北京地区粉质粘土土动力学参数的统计分析[J].震灾防御技术,2009,401:69-79. [25] 黄雅虹,吕悦军,彭艳菊.国内外不同抗震设计规范中场地分类方法的内在关系研究[J].震灾防御技术,2009,401:80-90. [26] 彭艳菊,吕悦军,黄雅虹,施春花,唐荣余.工程地震中的场地分类方法及适用性评述[J].地震地质,2009,3102:349-362. [27] 施春花,吕悦军,彭艳菊,唐荣余.地震动输入界面的选取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J].中国地震,2009,2503:282-293. [28] 黄忠贤,胥颐,郝天珧,彭艳菊,郑月军.中国东部海域岩石圈结构面波层析成像[J].地球物理学报,2009,5203:653-662. [29] 张力方,吕悦军,彭艳菊,谢卓娟.基于中小地震应变能密度的地震活动性图像分析[J].中国地震,2008,2404:407-414. [30] 张力方,吕悦军,彭艳菊,谢卓娟.用空间光滑方法评估弱地震活动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J].震灾防御技术,2008,01:27-36. [31] 吕悦军,彭艳菊,唐荣余,沙海军,赵建涛.我国海洋平台抗震标准若干问题探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02:443-449. [32] 吕悦军,彭艳菊,兰景岩,孟小红.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参数影响的关键问题[J].震灾防御技术,2008,02:126-135. [33] 吕悦军,彭艳菊,施春花,沙海军,唐荣余,孟小红.渤海海底表层软弱土特征及其对地震动的影响[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8,03:368-374. [34] 谢卓娟,吕悦军,彭艳菊,张力方.渤海海域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特征[J].震灾防御技术,2008,03:311-320. [35] 彭艳菊,孟小红,吕悦军,谢卓娟,张力方.我国近海地震活动特征及其与地球物理场的关系[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05:1377-1388. [36] 彭艳菊,黄忠贤,苏伟,郑月军.中国大陆及邻区海域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7,03:752-759. [37] 彭艳菊,吕悦军,唐荣余,沙海军,赵建涛.渤海某油田设计地震动参数及抗震设防标准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04:8-14. [38] 吕悦军,彭艳菊,唐荣余.关于海洋平台抗震设防水准的考虑[J].震灾防御技术,2006,01:39-46. [39] 彭艳菊,吕悦军,张晓梅.谈“安评”工作中历史地震目录的规范化──以厦漳跨海大桥为例[J].国际地震动态,2005,10:21-26. [40] 彭艳菊,吕悦军,唐荣余,沙海军.探讨渤海及周边地区海洋平台抗震设防水准[J].地震学报,2005,06:647-655+699. [41] Peng YJ,Lu YJ ,Tang RY,Sha HJ. Research on the seismic fortification level of offshore platform in Bohai Sea and adjacent areas[J].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5,06:697-706+749. [42] 彭艳菊,吕悦军,张晓波.中美两国最新地震动区划图的对比[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01:40-44. [43] 彭艳菊,唐荣余,吕悦军,沙海军.天津滨海场地土类别特征及其对地震动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02:46-52. [44] 彭艳菊,吕悦军,唐荣余,沙海军.美国APIRP2A-WSD规范对我国海洋石油平台抗震设防的启示[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03:635-640. [45] 彭艳菊,唐荣余,吕悦军,沙海军.不同抗震标准下的海洋石油平台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4,04:119-126. [46] 吕悦军,唐荣余,彭艳菊.烟台海岸软土场地特征及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J].中国地震,2004,04:1-7. [47] 彭艳菊,张晓波,吕悦军,沙海军.天津滨海软泥场地类别及对震害的影响[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004,00:67-73. [48] 彭艳菊,张晓波,吕悦军,沙海军.天津滨海软泥场地类别及对震害的影响[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004,00:67-73. [49] 吕悦军,彭艳菊,唐荣余.海洋石油平台的工程地震问题[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04:662-665. [50] 彭艳菊,苏伟,郑月军,黄忠贤.中国大陆及海域Love波层析成像[J].地球物理学报,2002,06:792-801+905-906. [51] 苏伟,彭艳菊,郑月军,黄忠贤.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J].地球学报,2002,03:193-200.
相关著作: [1] 吕悦军,唐荣余,彭艳菊,许桂林. 渤南油田群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 [2] 彭艳菊,吕悦军,方怡,沙海军等。渤海海域工程地震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中) . [3]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HS3106-2020,《渤海海域油气田开发地震动参数区划》,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发布.
|